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红人网事

红人网事


儿子无敌的睡姿

Posted: 05 Jul 2011 11:41 PM PDT



儿子无敌的睡姿,原由 yeahsky 上載。

这小子睡觉的姿势真是无敌了,芙蓉姐姐看了也要甘拜下风啊。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红人网事

红人网事


加息or提准?这是一个问题

Posted: 30 Jun 2011 08:21 PM PDT

(本文转自互联网)

什么是上调准备金? 打个比方,银行印钞是货币"宽松",加息和提高准备金是货币"紧缩"。 在中国的金融机制下,银行不可 能停止印钞,而且每一月都需要大量印钞;同时,银行在过去半年多来大幅提高准备金,每个月来一次。 打个有点低俗的比方,一个人穿着一条裤子,一只手紧裤 子,也就是"紧缩";一只手松裤子,也就是"宽松"。 结果,一边的裤子都松的掉到了地下,把一边的身体都暴露了出来;另一边的裤子紧得崩裂,把另外一边 的身体也露了出来。 假如在大街上,一个人"一边松裤子、一边紧裤子",本来一边的裤子已经紧得绷破了,但是还在紧,另一方面已经松掉了,但是还在松。这 个人不仅把裤子弄得不成样子,也让自己到处露肉。 如果旁人看到这个人的行为,肯定觉得这个人精神上有毛病, 但是,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 旁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人正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中国学者的视野太狭 窄。 2011年6月14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11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5%,创2008年8月 (4.9%)以来34个月新高。 在CPI公布后,据说多位学者立即呼吁加息(估计已经呼吁过很长时间了)。下午15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 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但是,央行并没有按照这些学者的意见加息,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调准备金。 从 "全局"的角度来说,央行不加息是绝对正确的。 学者们的视野太狭窄,只是机械地照搬书本。 书本说,通胀加剧的时候,货币政策首先要选择加息,抑制通货 膨胀,所以学者们呼吁加息。 从这点来说,学者们没有看到这盘"很大很大的棋",所以变成了"纸上谈兵"。 如果国家政策真的听从了学者的意见,通过加息 来抑制通货膨胀。 那么,不仅通货膨胀抑制不下去,这盘"棋"也没法下了,到时候连央行都要下岗。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有谁没事干会"挥刀自宫" 呢? 所以,央行无疑采取了正确的决策,选择了提准,而不是加息。 当然,央行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代表的是国家政策,国家要继续下这盘"很大很大的 棋"。

资金链就是这盘"很大很大的棋"。 2011年1月底,我在 "shibor(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帖子里分析过,整个社会的资金链已经开始断裂。 当时"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这次飙升距离2010年年底的 "shibor"飙升仅仅1个月时间。 而且,shibor飙升是在年初,刚刚开始大量贷款的情况下发生的。 说明在年初的时候,社会资金已经极为紧缺 了。 所以,根据当时"shibor"的波动状况,我判断社会资金链可能在3-4个月是时间断裂。可以预想到,一旦整个社会的资金链断裂,房地产、铁公基 都要倒掉,中国将出现无数"烂尾工程"。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而要想资金链不断裂,只有印钞"放水"一条路。 后来的迹象表 明,"shibor"因为"灌水"而导致数据失真,失去参考价值。 不过,"shibor"是什么数据已经不重要,因为社会资金链断裂的趋势已经形 成。 大趋势一旦形成,除非出现更加巨大的外力,否则难以改变。 所以,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央行走了必然的一条路:印钞"放水"。按照官方语言,叫做 "货币宽松"政策。 当社会资金链快崩断的时候,要"宽松"一下才能缓解。 这就像一个人的皮带快崩破了,放一扣松一松才能够解决。 在3月份的时候,国 家的"宽松"的力度相当大,导致M2大幅上升。 问题在于,"宽松"总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宽松下去。 这就像一个人的皮带总是有限度的,松到最后一扣 了,再松就掉了。 而在2011年之前,中国已经连续大幅"宽松"两年了,M2从2008年底的47.5万亿直接"宽松"到2011年3月末的75.8万 亿。 这60%的货币增加式的"宽松",积累了巨大的通胀基础。 理论上,货币增加就是通货膨胀;不过,在人们一般的概念中,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 由于 货币增加的迟滞性,以及中国扭曲的价格系统,让货币增加和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变长。 当然,这个间隔增加,也是有限的增加。当2011年第一季度 的印钞季节结束后,已经积累了两年的通胀基础,开始触发而形成不可阻挡的高通胀。 CPI"出乎意料"地高涨之后,让央行的"宽松政策"货币政策措手不 及。 然后,央行又开始小幅加息,试图在高涨的CPI面前,给人们一点心理安慰。 但是,加息也不是办法。 在两次小幅加息之后,央行重新回到提高准备金 的路上。

加息 or 准备金,这是个问题。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 项政策的出台,都是代表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 任何一个政策都是损失一般人的利益,支持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一个政策能够支持所有人的利益。 中国 的政策也一样。 而中国政策的实施非常明显,就是支持体制的利益。 对体制没好处的政策,就是制定公布出来,也没人执行。 对体制利益有好处的,就是没政 策,也要执行;或者赶快制定政策,支持执行。 如果看清楚这个问题,一切政策就迎刃而解了。 我在"shibor"帖子里说过,"中国特色"的金融系统分 两部分: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容易获得了巨额贷款,而且贷款利息(资金成本)非常低。体制外获得的金融资金支持有限,而且资金成本是体制内的几倍甚至十 倍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制内习惯于进行大规模的借贷,然后大规模地投资。 当然,绝大多数投资都是无效投资,承受不起高利率的压力。 一旦利息压力 上升,还款压力加大,无数体制单位就要破产倒闭。 不论是中央直属的铁路、石油、电力、航空等央企,还是地方支持的公路、房地产等地方单位,都承受不住加 息的后果。 本来这些央企和地方已经无力负担债务,加息会"雪上加霜",让体制内连利息都还不起。 而加息对谁有好处? 主要是体制外,把钱存到银行的p 民。 更重要的是,如果体制内单位倒闭,国家机器就要倒闭,连执行加息的央行可能都要关门。 所以,考虑到孰轻孰重,不论通胀多高,都要让利息保持"稳 定"。 当然,利息"稳定"的前提还是通胀不高。 如果通胀过高,民众决定不再存款,而是拿出钱来进行消费买东西。 那么,粮食和关键日用品可能像食盐那 样,一夜之间卖断货,经济也就顷刻瓦解了。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通胀和利息相互作用的循环。 其中,统计局管通胀,如果通胀率55%的话,统计局 只要改个术语叫CPI,然后把小数点挪一位,变成5.5%,那么就一切好办了。 CPI虽然是5.5%,创出了"新高",但是形势仍然处于可控范围之 内。 而央行立刻采取措施,宣布提高准备金率,进行"货币紧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随着资金链越来越紧绷,经济越来越脆弱。 就拿股市和楼上来说,股市和楼市是整个经济的风向标,它们一旦不 行了,整个经济也很快垮掉。 另外, 两市主要靠资金的支撑,当资金越来越匮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绳上的蚂蚱"。 因为,通胀加剧导致人们的生存压力沉 重,人们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吃喝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上。 同时,通胀形势急剧恶化,政策也不敢再全面印钞"放水"。如果再印钞"放水",会直接促使人们把钱 从银行里取出来,用来抢购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可以说,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人们在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上的集中采购。 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可以像 食盐一样,在一夜之间卖断货。 所以,央行的全面发钞只能停下来,不让通胀速度过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体制对于资金的饥渴越来越不可抑制,资金链断裂随 时会出现。 股市和楼上作为印钞"放水"的晴雨表,表现得越来越衰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央行加息,股市将大幅下跌,让股市就完全失去给上市公司"输 血"的功能。另一方面,加息也将严重打压楼市。 在通胀背景下,人们的支付能力本来就已经非常弱,如果再加上利率上涨,那么想买楼的人们也不买楼了。同 时,股市大幅下跌,将导致人们对楼市的悲观情绪,引发楼市的集中抛售。本来,楼市已经不行了,幸亏靠着行政命令的"政策限购",勉强维持着价格。 让人们 觉得,楼价没有上涨不是因为市场没人买了,而是政策限购导致的结果。 人们都对楼市价格还有信心,认为楼市不会下跌。 而如果加息,股市不行了,人们对于 经济的悲观预期增强。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如果人们开始抛售房子,那么楼市就会很快垮掉。 而在中国股市,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房地产类的投资,楼市垮 掉会反过来再导致股市垮掉。 一旦楼市垮掉,就意味着大量房贷停供,社会资金链断裂,银行破产,迫使国家印更多的钞票"救市",人民币成冥纸。 而人们虽 然不懂经济理论,但是当股市和楼市开始大幅下跌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直觉地把钱取出来,换美元或者买粮食或者生活必需品。 所以,不论印钞还是加息,结果都 是人们把手里的钱用来买粮食和美元。 所以,不论通胀多么厉害,央行都不敢大幅加息。 现在央行能做的就是拖,能拖一天是一天。

对于体制来说,仅仅维持低利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持续"宽松",才能够维持现状。 因为,在过去的3-4个月时间中,整个社会资金链中的相当一部 分已经明显断裂,并且在快速蔓延到其它领域。 例如,铁路是社会资金链断裂的重灾区之一。 铁道部的铁路贷款金额巨大,而铁路运营后连运营成本都赚不回 来,更不要说巨额的贷款及利息了。所以,铁路部门不仅面临着无法偿还贷款,更重要的是面临连利息都还不了的问题。 所以,铁道部的不少项目已经停滞,或者 拖着不给乙方的项目进度结款。 可以说,铁道部的姿态非常明显,就是朝着"烂尾工程"做,银行不进行"宽松"、自己不得到更多的钱,就干脆烂尾工程。 当 然,问题不仅发生在铁道部,铁道部也不是问题最大的。 地方财政的压力更大,面临烂尾的工程更多。 有些地方财政支持的市政项目或者工业区项目,更是找不 到钱。 根据一些评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已经超过14万亿,而其中大部分只是2009年之后发生的,还没有包括之前已经形成的各种地方贷款和债务。 光是 这14万亿的贷款,年息为5%的话,一年的利息就达到7000亿。 而且,到2011年下半年,很多平台贷款必须要开始偿还本金。 在地方财政因为卖地不 顺,已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支付7000亿之巨的利息,更无法清偿贷款本金。 如果按照较为严格的金融标准,不论铁道部的巨额贷款,还是地方融资 平台更加巨额的贷款,这些体制类贷款都是明确而典型的呆坏账。 美国的"次级债券"搞垮了美国的金融系统,而中国的体制类贷款质量连美国的"次贷债券"都 不如,而且金额无比巨大。 这些体制类贷款的问题已经开始爆发,如果央行不对天它们进行大量"输血"的话,这些贷款随时会让中国金融系统完全垮台。 问题 是,如果大量"输血",通胀就要飞上天;如果不大量"输血",天量的呆坏账就要爆破。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社会资金链断裂的速度都很快。 这时候,央行最 好的策略就是"拖":一方面有限地印钞"放水",一方面任由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的资金链继续断裂。 打个比方,这就像某些癌症晚期的相对保守治疗。 如果 采取开刀切除,估计下不了手术台;而如果听之任之,也活不了几天。 那么,就采取定向化疗,不能完全治疗,但是能够相对延长寿命。

似乎在无意之间,"提准"成为支持体制 "宽松"的另类工具。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印钞"放水"都是绝对的硬指标。 央行必须进行大量的印钞"放 水",才能够支持体制的运转。 但是,如果全面印钞"放水",货币总量增加太多,巨大的通胀又承受不住。 那么,有既印钞"放水",货币总量又不明显增加 的办法吗? 这就是"提准"。 提高存款准备金,结果就是导致显著的货币收缩效应。 "提准"之后,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应总量(M2)也 相应减少。 打个比方,假如基础货币为10亿元,存准率为15%,按照货币乘数的标准公式M2大致为10/0.15=66.67亿元;如果存准率提高到 25%,按照货币乘数的标准公式M2大致为10/0.25=40亿元。 如果一个社会中,资金总量从66.67亿元缩减到40亿元,将会导致社会中几乎所 有的企业倒闭。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存准率具有极大的威力,是欧美等市场经济体中,货币政策使用慎之又慎的原因。 而在中国,大量使用"提准"这个货币 工具,中国经济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中国的货币总量M2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呢? 因为,体制内的经济体不用担心存准率的问题,体制经济是主要的贷 款借入方。另外,不论"提准"多少,央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体制经济保持已有的资金规模,不会让体制经济因为资金紧缩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同时,每个月 "总有那么几天"的提准,对于体制外的经济,则是实实在在的紧缩。 对于体制外的企业,加息并不是问题,即使加息到了10%以上,体制外企业仍然同样经 营。 但是,"提准"对于体制外的企业却是致命的,尤其对于生产链条较长的企业,其表现更加明显。 在过去半年,高利贷利率飙升,从年初的10%到20% 左右的利率,升到最近50%、甚至达到60%的利率。 高利贷利率保守是"提准"之后,体制外资金匮乏直接必然的结果。 当然,体制外资金的严重匮乏,并 没有反应到M2总量的减少。 为什么? 可以推断,"提准"导致体制外资金量锐减,体制外经济严重萎缩。 体制外资金量锐减,就给了央行很大的空间,印钞 "放水"给体制经济。 另外,央行将利率压在很低的水平,迫使储户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寻找新的保值方式。 这时候,大量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出现,吸引 了人们的眼球。 这些"理财产品"是以短期为主,"年化利率"为超过3-4%,看上去很高了。 而这些"理财产品"的走向,主要也是房地产等体制经济部 分。 当然,银行经常不会告诉储户,这些"理财产品"是不保本的。 所以,大量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储户存款总额快速减少。 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 央行的"重视",也没有特别的措施来吸引存款。 因为央行很清楚,这些资金的流向正是自己希望的方向。 如果这些资金不是流向所谓的"理财产品"支持体制 经济,而是去购买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那么央行早就坐不住了。 所以,通过央行"提准",成功缓解体制经济的资金链,让铁公基、房地产等继续生存。 不少城 市的房地产仍然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和"投资理财"产品热销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从"很大很大的棋"的角度来说,"提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在统计局公布CPI为5.5%之后,央行"及时"提高了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两个 是环环相扣的步骤。 经济学者们加息的建议,明显是不懂中国经济,违背d国利益的建议,所以不可能被采纳。 通过"提准",体制经济的寿命还会延长一些时 间,多活几个月也是可能的。 当然,体制外经济将进一步因为资金紧张而开始全面倒闭的过程,也就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将很快所剩无几。 届时,人们的 手里将有很多的钱、无数的房子、车子、道路、高铁、桥梁等等等等,但是没有了吃的、穿的、用的。 或者说,中国将在房地产高潮中走向灭亡。

一分钟看懂美帝货币策略

Posted: 30 Jun 2011 08:12 PM PDT

1. 美国加息X个基点 — 美元兑主流货币升值 — 美国压中国政府加息Y个基点(Y>X) — 人民币升值 — 国内炒家离场 — 美元兑人民币贬值 —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 国际热钱流入中国 — 国际炒家进场(国内炒家也会改头换面变成国际炒家进来) — 中国资产价格飙升 — 国内经济迅速恶化

2. 美国加息X个基点 — 美元兑主流货币升值 — 美国压中国政府加息Y个基点(Y<X) — 人民币升值 — 国内炒家离场 — 美元兑人民币升值 — 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 国际热钱流出中国 — 国际炒家离场 — 中国资产价格稳步下跌 — 国内经济好转

3. 美国加息X个基点 — 美元兑主流货币升值 — 人民币不动— 国内炒家进场 —美元兑人民币升值 — 国际热钱流出中国 — 国际炒家离场 — 中国资产价格继续缓慢上涨 — 国内经济半死不活

目前来看,人民币降息是不可能的,降息等于是鼓励全民炒房,所以这种情况不分析。上述三种情况中,情况3 出现几率也不大。所以未来如果美国加息的话,出现的情况就在1、2之间选择。

如果美国不加息而是继续采用QE3的方式来延续其上一周期的货币政策,那么就是美帝与全世界为敌,这样的情况要看美帝的实力有多强,如果美国没有极大地把握的话,QE3出现的概率也不大。

(本文作于2011年5月12日)

十分钟读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Posted: 30 Jun 2011 08:07 PM PDT

1. 美元指数(可以理解为美元价格)与国际大宗货物价格呈反向关系;

2. 黄金等贵金属、原油、股票以及房产都属于广义范围内的大宗货物,所以房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在广义范围内也是与美元指数呈反向关系的;

3. 美元价格目前处在多年来的最低点;

4. 拉登之死、利比亚战争、欧元区相对美国的不稳定性(欧洲经济状况是否能够好转,好转则欧元上涨、美元下跌,恶化则欧元下滑、美元上涨)、名人效应(如索罗斯看空欧元、巴菲特看空黄金等消息)都会刺激美元上涨;

5. 美联储推出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直接影响美元指数,目前量化宽松政策第二季(QE2)将于2011年6月30日结束,届时是否再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第三季(QE3)将明确指出美元指数是否继续下行;

6. 美国非农(产业工人)就业情况将影响美元走势,即美国失业率上升则美元下滑,失业率下降,则美元上涨,所以美国失业率的变化将影响美联储推出QE3的决定;

7. 美联储收购美国市场上的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期(即是否促进到美国实体经济的好转)也是美联储决定是否推出QE3的一个重要因素;

8.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中美经济关系是中外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美国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向;

9. 在美国货币政策稳定的时候,中国的国内经济(微观经济)是左右国内资产价格的主要因素,例如政策因素价格决定房产价格或股票走势;

10. 在美国货币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围消息的影响,这时候决定国内资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将是美国货币政策;

11. 国内政策对国内资产价格的影响特征是:短、快;

12. 国际因素对国内资产价格的影响特征是:长、慢,但在特定的时候,重大国际因素将越过国内政策直接左右国内资产价格(如2008世界金融危机);

13.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国内经济政策都是配合美国经济政策制定的,可能有滞后,但是基本上方向一致(胳膊拗不过大腿);

14. 温家宝对房地产的调控多年来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美元在过去的十年,一直下跌;

15. 温家宝在06、08年短期内控制住国内资产价格原因也很简单,在那个时期,美元有短暂的上涨;

16. 美元是否在2011年确立反转趋势将是国内资产价格调控和通胀控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7. 说了这么多,也不用过于担心国内经济崩盘。美帝知道底线的,只要中国政府让美国人民满意,美国选民愿意投选票选一个能够让中国政府继续干下去的美国总统,一切好说。所以期望房价下跌的筒子们,多关心下美国经济以及美国大选。

(本文作于2011年5月12日)